這兩天看"黃帝內經"從頭到腳養生篇..ㄎㄎㄎ~
又看到一個挺好的健身方式!
恰巧在溪頭的山林裡, 看到有人也正在做"鳴天鼓"的養生法...
深深覺得應該來把這樣的養生方法..
找找網路資料PO上來分享給大家~~
因為要一個字一個字的敲..還真的挺累的~~
還好網路無國界! 一找就有~~哈哈~~
如果感覺頭腦昏昏沈沈、倦怠無力時,不妨做一做「鳴天鼓」健身方法,可立即醒腦,耳目一新,思路敏捷,精神為之一振。
1. 準備動作:
調整呼吸,讓心完全平靜下來。
2. 動作一:
用雙手手掌,緊密地摀住雙耳。手指放置於後腦勺,食指壓於中指之上。
3. 動作二:
食指、中指交叉輕彈腦後部,原是食指在上、中指在下,然後食指向下輕彈、中指向上彈起,再回復原位(食指壓中指),如此反覆進行。
4. 動作三:
做20至30下,雙手輕柔地離開耳部。
5. 效果:
每天做數次,可使耳目一新、思路敏捷,精神為之一振,並可防治耳鳴。
資料來源:啟新健康世界雜誌
兩掌分別緊貼於耳部,掌心(勞宮穴)將耳蓋住,用拇指和小指固定,其餘三指一起或分指交錯叩擊頭後枕骨部,即腦戶、風府、啞門穴處,耳朶裡“咚咚”地響,有如擊鼓聲,因此被形象地稱爲“鳴天鼓”法。
這一方法有醒腦開竅、寧眩聰耳的作用,每天1~2次,不僅可作爲日常養生保健方法,而且對於中老年常見的耳鳴、眩暈、失眠、頭痛、神經衰弱等病症有良好的療效。
時間及環境 :
1.根據子午流注原理,練習時間最好選擇在酉時(每天17點至19點)腎氣充盛之時,也可根據情況選擇其他時間;
2.姿勢可或坐,或站,或行進間,但注意身體保持頂平項直,中正安舒;
3.開窗通氣;
4.呼吸自然;
5.思想集中,意在動作。
禁忌症 : 患中耳炎或鼓膜穿孔等耳病患者應禁用。
“鳴天鼓”是我國流傳已久的一種自我按摩保健方法,意即擊探天鼓。該法最早見於邱處機的《頤身集》,原書這樣描述“兩手掩耳,即以第二指壓中指上,用第二指彈腦後兩骨做響聲,謂之鳴天鼓(可去風池邪氣)”。
在後世的《河間六書》、《聖濟總錄》、《修齡要旨》和《養生十六宜》中都有“鳴天鼓”練習的記載;被稱為我國傳統健身術的“八段錦”和“易筋經”也都採用了這個方法;現代也有採用此法治療耳部疾患的報導。由此,其重要性和實用性可見一斑。
具體的操作方法是這樣的:兩手掌心緊按兩耳外耳道,兩手的食指、中指和無名指分別輕輕敲擊腦後枕骨,共60下。然後掌心掩按外耳道,手指緊按腦後枕骨不動再驟然抬離,這時耳中有放炮樣聲響,如此連續開閉放響9下。以上算作1回。每次可作3回,每天可作3次。
中醫學認為,腎開竅於耳,腎氣足則聽覺靈敏;耳通於腦,腦為髓之海,髓海賴腎的精氣化生和濡養,腎虛則髓海不足,易致頭暈、耳鳴。練習時的掩耳和叩擊可對耳產生刺激,因此,該練習可以達到調補腎元、強本固腎之效,對頭暈、健忘、耳鳴等腎虛症狀均有一定的預防和康復作用。
練習時要求頂平項直,這可使人體的經絡及腎氣得到調理,督脈得到疏通。督脈貫脊屬腎,腎藏精,為元氣之海,與人的生長代謝息息相關,因此,補益腎氣有利於延緩衰老,延年益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