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式 : 韋馱獻杵第二式
強化部位 : 消化器官 (手陽明大腸經脈)
主要功效 :
1) 防治中風、心臟血管疾病
2) 美容養顏、美化肢節肌膚
3) 改善甲狀腺功能不良、內分泌失調
4) 牙疼、頭疼、肩頸痠痛、腰痛、背痛
5) 強肺潤肝、安魂定魄、壯膽怯驚
歌訣 :
足趾抓地 兩手平開
心平氣靜 目瞪口呆
說明 :
1) 十趾腳尖平均用力地抓緊地面。兩腳站法或呈內八字,或平行,可因人、時、地制宜,然以內八字最具治療效果。
2) 兩手向兩側伸展平直後,五指伸直張開,手腕翹起,掌心向外推出,雙肘接挺伸直到極限。
3) 或以五指放鬆狀,掌心向上或向前,雙肘輕鬆自在,前者用以活動大腸,此用以調息寧氣;因人、時、地制宜。
1) 心境平和,氣息寧靜順暢。手足用力到極限後,心情與呼吸氣息皆能平靜。
解說 :
『抓地』 : 或云「住地」、「掛地」,有鉤取、抓取的意思。第一式是「立地」以腳跟為主軸,腳踝與腳趾為輔;第二式「抓地」以腳趾為主軸,腳跟與腳踝為輔;第三式「尖地」以腳踝為主軸,腳趾與腳尖為輔。因此三式皆稱『韋馱獻杵』,勤恆依歌訣操作,自有「羅漢展筋」運動腰胯的效果。
『平開』 : 兩手臂平開令雙肩胛互為內擠,以徹底「開胸」,第一、二、三式連貫動作,恰為「拱前手」為暢胸,「手開後」以開胸,「手上托」以提胸,胸中氣息因手勢引導而流順,頗有「千手觀音」開暢胸頸韻味。
『平靜』 : 人只要有一口氣在,就有「念頭」,雜念人皆有之,如何「善念」則是佛家思想,第一、二、三式的心境是『心恭』、『心安』,合之於與己為『恭心安』,推演於人世為『共心安』;心恭的順序為:氣足→神歛→心澄→貌恭。心平之前奏為趾抓地與手平開,取其『勞筋骨、苦心志』,其結果為「氣靜」。及增益己所不能;如此折騰人的手足動作,還能心甘情願,自能「呼吸氣息安靜」;到了第三式則是倒過來,鼻子能調息才能「心安」。其中所蘊藏的意義為「千錘百鍊,死而後已」。
『目瞪』 : 易筋經中「目瞪」於第二式,「目瞪」於第十二式,兩者差別於『縮緊下巴』與『抬高下巴』,表面是瞪開眼睛,實際上是徹底運動十二對腦神經,尤其是第十一對副神經及第十二對舌下神經;第二式是「驚嚇」,第十二式是「凝神」,前者「忘我」後者「自我」。其中,串聯第五式「怒目」與第八式「瞪睛」,讀者閉目思考「目瞪」、「怒目」、「瞪睛」、「瞪目」,很難單從這些雷同的動作中去分辨差異,需要實際操作各式,體會動作要領,才得心領神會,全套操作再打坐,最養眼睛,且提神醒腦。
『口呆』 : 泛指「啞口無言」或「脾胃呆滯」,此式將口張開到極限來「反運動」神志與脾胃,時常張口甚而流口水,都是脾土濕滯,氣運不暢所致,日久不但懶得說話,且多言不由衷,因此口呆與目瞪,恆律操作,可達「非禮勿視、非禮勿言」的效果,並可令人達「言及之而言」與「可語言而言」的無形交際功力。
注意事項 :
1) 人的大腦支配手腳動作,隨體況的好壞,控制的高低不同;屈原、川端康成、三島由紀夫、王國維等人的自殺,就因「心靈」與「肉體」缺乏和諧。操作易筋經第一、二、三式,都是從「根」作起,如「立地」、「抓地」、「尖地」,依序要求「花苞綻放」,如「拱手向前推」、「開手向後拉」、「托手相天頂」,合之必可體會「根深蒂固」而後「開花結果」。因此腳部的動作最重要,忽略腳部,其他做得再精確,也是事倍功半,所以腳趾抓地須有『植根深入地底』的感覺。
2) 兩手平開,有如風箏翔翼般展開肩胛與頸胸椎,配合腳趾抓地,令雙肘與雙膝皆「挺直」與「破浪」的感覺,腕踝指趾的用力必能順氣息而感應天地;因此,需隨時注意四肢的配合,不可稍有鬆懈或驚慌失措,手足措置得宜必然消驚去慌,療治腦神經衰弱,自律神經失調。
3)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,心不平或打抱不平,或挫折沮喪,多會令人氣憤、氣息不得安寧,易筋經第二式,持有「療治心傷」的功用,令人心平和氣寧靜,只是一定要做到「腳趾」確實抓地,而兩手精確平開,自然可以開鬱結,去憂鬱悲傷;所謂「哀而不傷」仍是有徑可循,易筋經第二式正是豋堂竅門。
4) 目瞪口呆 : 初學時,很多人「張不開」,即使張開也有「隘口礙眼」不夠淋漓盡致的感覺;這又是「放不開」必然有很多的「捨不得」與「不好意思」,只要持之以恆必能「除惡務盡」,點滴上心頭,多歡愉少悲傷。口呆需將『地倉穴』盡量張開至極限,有拉扯下顎骨角與頸闊肌的感覺才正確。目瞪需將『攥竹穴』與『承泣穴』透過額肌與顴頰肌群拉扯張開,意念灌注於以上諸穴以伸展力道,才能散盡鬱氣與臭氣。呼吸以鼻吸口呼為主,配合勻順緩慢的呼吸再令眼口更開,有口水可閉口嚥下,有痰則咳出。每一個小動作都需精確才能相得益彰,更上層樓。
養生小百科 :
1) 腳趾透露許多健康的訊息,大趾無力者,肝脾腎多虛弱。
2) 第二、三趾無力者,胃經脈萎弱。
3) 第四趾無力者,膽經脈乏力。
4) 第五趾無力者,膀胱經脈虛弱。
節錄自『新養生操』_達摩易筋經功法入門 李家雄醫師著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