傳統針灸之“放血療法”
2008-11-14 13:36:29 華夏經緯網
放血療法,又稱“針刺放血療法”,是用針具或刀具刺破或劃破人體特定的穴位和一定的部位,放出少量血液,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。
本療法的產生可追溯至遠古的石器時代。其時,人們在勞動實踐中發現用銳利的石塊——砭石,在患部砭刺放血,可以治療某些疾病。
砭刺的工具隨著科學的發展,產生了金屬針,以後又根據醫療實踐的需要,出現了專門用來作放血治療的“鋒針”。本療法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如“刺絡者,刺小絡之血脈也”;“菀陳則除之,出惡血也”。並明確地提出刺絡放血可以治療癲狂、頭痛、暴喑、熱喘、衄血等病證.
相傳扁鵲在百會穴放血治愈虢太子“屍厥”,華佗用針刺放血治療曹操的“頭風症”。
唐宋時期,本療法已成為中醫大法之一。《新唐書》記載:唐代御醫用頭頂放血法,治愈了唐高宗的“頭眩不能視症”。宋代已將該法編入針灸歌訣“玉龍賦”。金元時期,張子和在《儒門事親》中的針灸醫案,幾乎全是針刺放血取效,並認為針刺放血,攻邪最捷。衍至明清,放血治病已甚為流行,針具發展也很快,三棱針已分為粗、細兩種,更適合臨床應用。楊繼洲《針灸大成》較詳細地記載了針刺放血的病案;葉天士用本療法治愈喉科疾病;趙學敏和吳尚先收集了許多放血療法編入《串雅外編》、《理瀹駢文》中。近代,尤其在民間仍廣泛地應用放血療法。其價值漸為人們認識和接受。
針具的選擇 :
1.三棱針:由不銹鋼製成,分為粗細兩種,針尖部有三面三棱,十分鋒利.粗針長7~10釐米,針柄直徑2毫米,適用於四肢、軀幹部位放血。細針長5~7釐米,針柄直徑1毫米,適用於頭面部及手足部放血。
2.小眉刀:長7~10釐米,刀刃長1釐米,十分鋒利。
3.臨時沒有上述工具,也可暫用縫衣針、注射針頭、瓷片、刮臉刀片等代替。
(PS..我是用放血筆…不過實際上, 直接用可拋式的採血針其實也挺好用的..我看專業的放血師傅用得挺順手的~~改天來實驗看看~~CCC)
施術 :
1.先將針具煮沸消毒,然後操作者的雙手和患者的放血部位進行常規消毒。
2.臨床常用的放血方法有刺絡法和劃割法兩種。
(1) 刺絡法:該法又分點刺、挑刺、叢刺三種刺法。
點刺有速刺(對準放血處,迅速刺入1.5~3毫米,然後迅速退出,放出少量血液或粘液。該法運用較多,大多數部位都宜採用)、
緩刺(緩慢的刺入靜脈1~2毫米,緩慢地退出,放出少量血液,適用於腘窩、肘窩、頭面部放血)之分;挑刺是針刺入皮膚或靜脈後,隨即針身傾斜,挑破皮膚或靜脈放出血液或粘液,適用於胸、背、耳背靜脈等處的放血;叢刺是用集束針在一定的部位作叩刺,刺數多、刺入淺,以有血珠滲出為度,適用於扭挫傷、脫髮、皮膚病等。
同時還經常配合拔罐療法。(PS..拔血罐..CCC加韭菜可以煮湯..噁噁)
(2) 劃割法:多采用小眉刀等刀具,持刀法以操作方便為宜,使刀身與劃割部位大致垂直,然後進刀劃割。適用於口腔內膜、耳背靜脈等處的放血。
(3) 在用右手刺絡或劃割放血的同時,另一手作提、捏、推、按等輔助動作,以配合放血。
禁忌症 :
1.患有血小板減少症、血友病等有出血傾向疾病的患者以及暈血者,血管瘤患者,一般禁止用本療法。
2.貧血、低血壓、孕期和過饑過飽、醉酒、過度疲勞者,不宜使用本療法。
注意事項 :
1. 首先給患者作好解釋工作,消除不必要的顧慮。
2. 放血針具必須嚴格消毒,防止感染。
3. 針刺放血時應注意進針不宜過深,創口不宜過大,以免損傷其他組織。劃割血管時,宜劃破即可,切不可割斷血管。
4. 一般放血量為5滴左右,宜1日或2日1次;放血量大者,1周放血不超過2次。1~3次為一療程。如出血不易停止,要採取壓迫止血。
5. 如本療法僅為對症急救應用,待病情緩解後,要全面檢查,再進行治療。切不可濫用放血療法。
本療法通過數千年的醫療實踐,為醫家臨床所習用,療效也有所提高,特別對於某些急病重症更有搶救及時,收效迅速,無副作用的特點。
本療法根據經絡學說和針刺原理,用針具刺破特定部位或穴位放血,以疏通經脈,調氣理血,促邪外出。臨床證明,本療法有鎮定、止痛、瀉熱、消腫、急救、解毒、化瘀等功效。
(39健康網社區)
PS...我的經絡按摩並不包含針灸或者刺絡放血
這算是侵入性的醫療行為~~若是隨便為之
醫得好..人家未必感謝!!!因為他們會認為有付錢的是大爺!
如果沒醫好(或者期待過高..或者實為痼疾一次難以見效)
恐惹來麻煩不斷~~這實在不需要去搞這些麻煩的事情~~
(^____^) 不過偶爾自己放放自己的血倒也無妨~~
時機歹歹...DIY做豬血湯ㄅ~~噁噁~~~CCC
昨晚睡前翻翻書冊....把放血針放了幾支在皮包裡~~~
如果哪天..... 萬不幸遇到自己快要中風了~~還能自救哩!
哇哈哈哈哈哈~~~~~